办事大厅

《金华晚报》:专家学者聚焦浙中城市群

作者:宣传部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06-08-09

   《金华晚报》8月8日报道(记者 何晖) 近日,浙中区域经济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了“浙中城市群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和市政府部门负责人就城市群的概念、浙中城市群协调机制、浙中城市群研究的新思维等内容展开讨论。

城市群的分与合

  沈建明(省政策理论研究室):我个人在大学任教期间一直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到省政策研究室后跟随省领导到各地调研,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城市群和大城市的区别是什么?是各个城市分工协作各自发展还是其中产生一两个核心城市,其余城市围绕这核心城市发展?如果是后者,最终是否会演变成北京、上海那样的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现实显示这样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交通拥挤、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浙中城市群要引起关注和借鉴的。

  如果城市群的模式是前者,那么目前浙中城市群面临资源共享度低、公共设施重复建设、产业错位与衔接等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把它放到浙江的块状经济模式来类比,我发现城市群与块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似之处:如果我们把一个个城市看做一个个企业,为了竞争和生存,这些企业最终选择了分工合作,它们每一个都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但又不是一个分散的系统,最后它们的集合产生了一个巨大而又富有竞争力的系统。我想浙中城市群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在适度协调的基础上城市间的竞争可能成为城市群的活力所在。在这个基础上,我个人认为浙中城市群需要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充分发挥各城市的积极性,以此产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协同。

  顾浩(省建设厅):我个人认为,浙中城市群需要一个中心。我的设想是以金华和义乌为基础来实现突破。从目前的现状来分析,这两个城市最具引领作用,互补性很强。进一步整合两者之间的公共设施将对浙中城市群的建设具有带动作用。协调公共设施的提供建设要以强调公共设施投入的有效性为原则。因此,我个人认为浙中城市群建设更多的关注目光应该投向围绕中心城市展开的交通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产生的结论是浙中城市群之间的协调机构要在制定该区域重大行动计划上起到主导作用。

  陆立军(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浙中城市群要突破行政区划束缚,按照经济流向来进行产业布局,逐步实现从行政区域经济向经济区域经济的转变,形成竞争有序、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破除自我封闭的资源利用模式,在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既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协调推动作用,更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总结义乌向东阳购买水权的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推动资源要素和公共设施的共享共用,实现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城市群内核建设

   孙伯良(浙中区域经济研究所):浙中城市群与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相比较在经济总量、城市化水平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提升浙中城市群的实力是当务之急,要提升实力城市内核建设尤为重要。金华将市区确立为城市群的内核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研究表明,市区与成熟内核之间的距离不小,主要表现在:实力不强、聚合辐射能力不够、产业特色不明显等。

  要在短期内增强内核实力,首先要借力发展。第一要借助义乌、永康的发展,通过改善交通条件、人居环境,吸引金融、信息机构等第三产业到市区,把市区打造成人才、资金、信息要素的供给基地,成为核心要素提供的内核;其次要创立新的工业基础。金华如果去简单重复义乌、永康的发展模式已经失去先发优势。正确的道路是利用新一轮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机会,建立高层次、装备型的工业。

  基于以上思考,金华产业的定位既要基于义乌市场,又要高于义乌市场。要利用义乌、永康、东阳等地一批完成原始积累的大企业投资高层次产业的需求,吸引他们到市区投资,以此把市区构筑成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群。在这个基础上来反向主导、联动、带动群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和产业提升。

  陈刚(浙中区域经济研究所):强化内核支撑就是强化产业支撑。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是强化市区产业支撑的前提。我认为市区选择主导产业的标准应该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可集群化、园区化、产业关联度大、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根据以上标准,结合市区目前出现的汽摩配、电子、医药、化工和建材五大主导产业,市区对上述产业应该区别对待:一、汽摩配产业可以考虑重点发展中高档豪华大客车、轿车变速箱齿轮和汽车轮毂三大产品系列,同时考虑金永线上重点布局;二、医药产业应该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找准方向、细分行业、错位发展,可以考虑在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两个方面突破;三、化工产业可以依托资源优势、整合现有优势,加快发展氟化工;四、建材作为市区的主导产业并不适宜,工量具和模具产业可以代之成为重点产业。 

  (本文根据会议记录及会议提供资料采写,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另外文中观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仅为学术探讨,并非现行产业政策) 


编辑: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