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中心记者 陶非奇 金路杰 林婷婷 庄明娟)去年年底,一部青春短片《老男孩》爆红网络,引得许多观众“鸡冻不已”、“泪牛满面”。3月30日晚,在校演播厅举行的第25届大学生电影节青春主题影片研讨会上,刘宏球、黄宝富、林友桂、余韬4位老师围绕《老男孩》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荣程 洪淑芸 摄
《老男孩》属玩票,还欠给力
“这部影片是一名被感动得涕泗横流的学生极力向我推荐的,但我看完后没有流泪。”黄宝富认为《老男孩》属于玩票性质,电影的展开并没有走严肃的艺术道路。“它的爆红在互联网时代具有偶然性,”在指出影片的后现代拼盘、反审美和非电影化等特点后,黄宝富指出,“像这样的影片,让时间来沉淀,它的美学价值就会消失。”
刘宏球也谈到,尽管这部短片揭示了70年代人的青春、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饱含着生活的沧桑,“但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理想与悲剧,只是这部电影里大量的怀旧元素恰好搔到了70后的痒处。”他们的悲剧对于50、60年代的人来说又太肤浅,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不是“天凉好个秋”。
80后的余韬更是尖锐地指出:“影片有一种故意浅显地揭开自己的伤疤来卖弄的感觉,只是哗众取宠地取悦观众,没有让人深入反思的东西。”余韬认为《老男孩》中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都只是蜻蜓点水地带过,没有深层次地探讨,没能很好地承担起影片应具备的文化责任。
“我个人倒是很喜欢这个短片,在拍摄技巧和故事结构上都可圈可点,”曾是杰克逊的狂热粉丝的林友桂说:“它摆脱了电影深沉的面孔,剧中人物的表情都放松了,只可惜这部电影除了怀旧和流行元素,没能让人留有更多的回味。”“我们不需要故作深沉的电影,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的主题可以虚浮。”林友桂说。
电影要厚重,挖掘内心世界
随后,4位老师对第24届大学生电影节获奖DV作品——由教育学院彭翔同学摄制的《中华武魂——胡桂英》进行了点评,并分享了在短片拍摄方面的心得。
林友桂指出,纪录片不是新闻稿的另一种诠释,不是简单地给稿子配上画面。要使影片变得厚重,就要从时间、空间上下功夫。要融入拍摄对象的生活,长时间地耐心观察,多拍些有真情实感,有价值的定西。
黄宝富鼓励同学们“要锤炼出在极短的时间内制作一部有意义短片的功力”,他特别强调,拍摄短片,不要仅仅停留在符号的浅层面,只有挖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才能更具感染力。“能拍出这样的短片,实属不易。”
刘宏球肯定了《中华武魂——胡桂英》的精彩之处,同时,他也指出,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更需要表现主人公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并在其中蕴藏深刻的涵义。余韬则建议爱好电影的同学多从镜头的角度去构思故事,用视听语言诠释文学化的叙事,同时,充分掌握拍摄机器和剪辑软件的应用。
据悉,第25届电影节以“创意光影 给力青春”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各学院同学的参与。在首届华语电影创意配音大赛中,外语学院的杨洁琳等同学的作品《梁祝》荣获一等奖,文传学院梁煜晨、曹丽莉等分获二、三等奖。在电影歌曲演唱比赛中,音乐学院的陈露琪凭借一曲《排山倒海》摘得桂冠,音乐学院的王玛莉莎和法政学院的张莹分获二、三等奖。
编辑: 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