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大厅

在珍珠蚌内磨练自己 三名免试研究生践行梦想的大学生活

作者: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1-04-04

  在日益庞大的考研大军中,有一群特殊的考生——他们是本科阶段各学院的佼佼者,他们都有着一项或多项令人艳羡的成绩,他们用各自的优异,在经历一番特殊的升研考试后,提前跨入了研究生的大门。

  同是考研,他们为何能够如此“轻而易举”?是天赋,是机会,还是努力?

  在完成三位人物的采访后,我们的记者几乎同时发现了这群人身上的特殊性。他们执着勤奋,任何的艰难困苦都不是他们退缩的理由;他们都有点完美主义的范儿,无论多小的瑕疵,在他们眼里都是漏洞,都是灾难,不能容忍;他们好学善思,甚至在接受采访的同时,还打量着记者身上的优点,然后把“讨教”到的点滴经验记录到自己的本子上……

  所以,我们不必对他们的成功感到意外。如果你也能敢于梦想,不懈努力,机会的种子也将为你埋藏。

在珍珠蚌内磨练自己

人物:张华(经管学院)  录取院校:上海交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博连读

推免优势:三年智育及综合测评成绩均列专业第一,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三年来共获全国“挑战杯”铜奖等国家级荣誉5项,省职业生涯规划“十佳”规划之星等省级奖项4项和校院级30余项。

  大一时,她告诉自己“我要考研”,那时身边的同学正在享受大学的无忧生活;大二时,她开始沉浸于科研,迎接20岁的那个夜晚,她在日记中写下“要做好每一件符合我年龄的事”;大三时,各式科研比赛、项目接踵而至,忙碌的她不忘大一时定下的考研目标,依旧守护着梦想。最终,近三年的科研佳绩为她同时争取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的保研通知。

  张华第一次“邂逅”科研,是在大一那年的暑假。省农业厅开展了有关农村组织运转的研究,出于好奇,她报了名。那以后的一个多月,张华每天顶着烈日,奔波在乡间的小路上。她尝试着跟不同的人交流,关于债务、高利贷、福利政策等问题。为了听到农民口中最真实的生活,她不得不重复说明自己的目的只是为了科研。大概是被她的真诚所感动,村民们的话闸子打开了,他们倾述着自己的难题与苦闷,也提出了各自的想法与建议。张华发现,这与自己原先预想的大不相同,村民们的每一句话都成了她笔下的材料,3000余字的调研报告轻松搞定。

  原本以为这只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可让她意外的是,指导老师建议将此项目申报“挑战杯”。3000字扩充到15000字的难度系数不说,大二繁忙的课程更让张华有点力不从心。白天上课,晚上还要修改材料、查询数据库,熬夜甚至通宵也是常有的事。尤其是临近考试那会儿,看着同学在一旁紧张复习,追求完美的她一狠心退掉了一门课,“老师建议我缓考,可我不想敷衍了事,倒不如下学期重新听一遍更好。”带着这股韧劲,张华大学三年的平均成绩分别为91分、97.19分、94.5分,创造了一个令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高度。

  但张华总是告诫自己还不够优秀,对于科研,她只是带着新鲜感去尝试,然后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知识的漏洞和疑惑。因此,每当碰到问题请教老师,而老师总能用独到的观点进行解释时,她就会在心底默默提醒自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张华说自己很平凡,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她说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尤其是在经济学这块,不能做到融会贯通的应用,于是即便面临毕业,她还是能静下心来学习;她嫌自己回答问题不够清晰,于是她主动向学院的辩论队员咨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技巧;她觉得自己文字表达不够简练,又打算多读些报纸,培养自己的语感……张华就像一颗顽强的小沙石在珍珠蚌内磨练着自己。

  张华说,简简单单地去做,默默地努力,得到自己的肯定,被自己感动,这便足够了。(张恩 赵多加)

感受严密的数学之美

人物:吴功尧(初阳学院) 录取院校: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专业

推免优势:三年综合测评成绩名列专业第一,国家奖学金、伟杰奖学金获得者;“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等奖等。

  吴功尧是个数模迷,他特别喜欢呆在图文信息中心看数模书,七八十本相关的藏书已被他通通翻遍。书籍中涉及的具体案例及解法,他不仅看,还会亲自用计算机计算、验证结果。这样一来,一本书往往被他“霸占”一个多月才能重新放回书架。

  与数模结缘,始于大二上学期,那时的吴功尧在导师吕新忠的指导下,开始接触图论及数学建模。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参加了美国赛,“当时完全没抱希望,套句流行语,我们是‘打酱油’去的。”吴功尧说,当时导师主张参赛,只是为了让他们早点接触比赛、积累经验,结果他们却意外地捧回了一个二等奖。更可喜的是,在与数模的亲密接触中,吴功尧体会到了数模的严密和神奇,“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方法,如果能够应用在实际生活中,那么不论多么复杂的事情,处理起来也一定能思路清晰,如鱼得水。”

  从那以后,吴功尧几乎放弃了所有美好的假期,全心投入数模比赛的备战。全国赛时,他顶着金华40多度的酷暑,3天做题1天答训地过了1个多月。美国赛时,他大年初五就离家回到学校,在一次次的演算中度过新年假期。

  数模并不是纯计算的学科,它必须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这正是最让吴功尧伤脑筋和感兴趣的地方:“每次做数模,都必须对新的知识领域有所了解,这样的工作充满了挑战。”2008年,他们研究的是手机能源问题,为此,吴功尧翻阅了各种资料,能量公式、统计规律,甚至是不太相关的环保知识,最终,他们在物理学中找到了解题途径。

  “高教社杯”数模比赛中,吴功尧和队员们碰到了并不擅长的排队论。“我们绝对是参赛队伍中睡得最少的。”吴功尧说,拿到题目的第一天,他们就在机房里睡,半夜1点还在演算;第二天晚上,在餐厅里休息的他突然闪现出一点解题的灵感,又熬夜写下来;第三天,通宵计算的队友在看数据时困得睡着了……最终,他们绕过排队论,用自己熟悉的加权优化法解题,并且按照一定的模板,形成自己的框架思路,从而获得了比赛的本科组一等奖。

  二度征战美国赛时,吴功尧已经摸索出了一套经验:文章篇幅大会更受青睐;英文摘要很关键,是给评委的第一印象。于是,他们熬了四天四夜,完成了一篇35页的文章,是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的。那一次,他们顺利摘得一等奖。

  “数学不会有一个字的废话,不会有一点点的逻辑混乱。”吴功尧着迷于这严密的数学之美。(叶雨声)

有效表达助我“晋级”

人物:施畅(初阳学院) 录取院校:中山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推免优势:综合测评成绩文科专业排名第一;论文《阅读经验规约下的中学生创作》曾获全国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论坛一等奖;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

  施畅是今年中山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招收的唯一一名外校推免生,他把自己的这份幸运归因为平时不断积累、并付诸训练的“有效表达”。

  在面试环节中,其他面试者正常情况下的答题时间为20分钟,而施畅却能不间断地旁征博引,与面试官互“侃”40分钟有余。

  “翻译文学对于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有什么价值?”

  “翻译文学虽然独创价值有限,但在当时的中国往往会起到‘媒’与‘孕’的作用。钱钟书先生曾引过康有为的一句诗,叫做‘译才并世数严林’……”

  面对3位面试官连珠炮似的发问,施畅并没有太多的思考时间,从简述《出埃及记》到追溯“现代人的现代情绪”,施畅始终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引得面试老师相视而笑。

  “这是一个众语喧哗以致表达失效的年代,要使自己的表达产生效果,让别人能够接受且乐于接受,需要经验和技巧。”和理科生同住一个寝室的施畅,常常在生活中用最明白的语言,给室友阐释一些深邃古奥的知识。前几天,施畅刚用叙事学中的“视角”问题给室友讲解恐怖片的拍摄手法,让学数学的室友听得津津有味。在施畅营造的语言环境下,理科出生的室友竟也成了一个称职的文艺小青年。

  施畅说读大学最重要的收获,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喜欢王小波的读者常以‘王小波门下走狗’自居,但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王小波是有思维的,有思维的走狗那就不是走狗。”为了完善自己表达时的思考能力,尤其是批判能力,施畅喜欢独处时自己和自己对话,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寻找思维的裂缝,然后反复推翻自己之前的观点。有了这种对于思维训练的重视,施畅在表达时方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种不走寻常路的独立品格,也正是为对方院校所看重的。

  大学期间,施畅还阅读了大量书籍,图文信息中心第四阅览室后几排文学类书籍的分布,差不多都能熟烂于心,不必使用搜索引擎便可径直走去拿书。2010年,他还荣登图书馆的“阅读积极分子”之列。纸质书籍看得不过瘾,施畅还开通了网络“豆瓣读书”,在里面罗列了一箩筐自己已看、想看或是要看的书,每天坚持看一些书,给已看的书目量“施施肥”,让施畅欣慰不已。也正是由于从书籍中汲取了各种营养,施畅在表达的时候总能信手拈来鲁迅、卡夫卡等古今中外大师们的观点为自己“助阵”。

  平日里对思维的不懈训练,使得施畅的言谈中透露出一种天然的自信——有效表达是他提前迈入知名高校的一个重要筹码。对此,施畅建议学弟学妹要不断修炼自己的表达,因为你的表达随时会“出卖”你的学识与经验。(黄金静)

相关链接:研究生免试攻略

  了解各校推免生名额。这关系到申请学校的难度,特别要关注该校有否增加推荐免试生数量和调整校外免试研究生的比例。

  了解推免生接收流程。尤其是申请时间、复试时间、正式报名手续,这对顺利完成免试申请非常重要。

  仔细研读申请条件。由于办学实力、办学定位以及受考生欢迎程度不同,各高校对申请者提出的具体要求也各有不同,需要仔细比照。

  认真填写书面申请材料。申请学校要求提供的书面申请材料大致包括申请表、本科成绩单、英语水平测试成绩、证书复印件、学术成果等。但各高校并不相同,申请者应根据学校提出的材料要求,一一对应,细致准备。

  处理好“四大关系”。申请者要处理好冷热门、校内外、本专业与跨专业、免试与考试“四大关系”,以确定自己在申请中是否占有优势。






编辑:廖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