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出来的清明上河图,精巧细致,巧夺天工;画有梦想和旅行概念的手绘T恤,动感十足,青春洋溢;插画《小青虫的梦》,童趣幽默,前来参观的妈妈抱着儿子,兴致勃勃地讲起了故事……6月4日,以“笔墨菁华,似水流年”为主题的第17届大学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学院大厅开幕,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及美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仪式。现场还举行了第17届美展获奖作品的颁奖仪式和社团体验节现场互动活动。
洪淑芸 黄茜 摄
本届美术作品展,共收到作品1052件,其中342件作品获奖。作品种类多样,有国画、书画篆刻、素描、油画、环艺、工艺、插画、平面设计、摄影等类型,这些优秀作品都将在艺术集市上与美术学院同学课外积累的艺术作品一起展卖。
本届美展的最大特色是设计的产品大多凸显人文关怀,或融入对社会的关注,或传递个性的青春宣言,或表达对环保等主题的忧虑,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我,关注当下。
注重人文关怀 紧扣当下与现实
接近半瞎的老奶奶,身旁放着和老伴一起拉二胡卖艺时用来装钱的脸盆,画面的后面呈现出地道的阶梯,阳光若有若无,又像是永远都不能抵达这暗无天日的地道……
这幅名为《无法触碰的痛》的摄影作品,作者是徐丹妮,来自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作品取材于她的家乡江西新余,拍摄对象是地下通道的一对夫妻,十几年来,这对夫妻常年在地道里拉二胡卖艺。“取名叫‘无法触碰的痛’,是想唤起大家对底层百姓的关注,老奶奶的日子虽然过得艰辛,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坚持和希望,这是最感染人的。”徐丹妮说。
同样的作品还有何丹丹的《留守》,这幅拍摄于婺源采风时的作品将镜头对准了正在吃晚饭的小女孩。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孩子都由爷爷奶奶帮忙照料,画面中的小女孩一边扒拉着吃饭,一边似懂非懂地看着前方,灰暗的色调下潜藏隐隐流动的孤单……
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下是城市的支柱——地下水;像煎锅一样被烘烤的地球,寓意全球变暖的危机;一只包裹着地球的创意“眼睛”,底下是被打上叉的水滴,作者将视线投向水资源紧缺和保护地球……在平面设计类的作品展中,不少作品还紧扣当下,关注环保主题。
“举办大学生美展,展示了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营造了浓厚的艺术学习氛围,还为我校乃至社会各界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培养了我们学习和欣赏美术作品兴趣的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了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美术学院10级国画写意班的乐可瑜说。
彰显青春个性 形式丰富多样
走进展厅,在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的则是一组名为“行走之2012”的手绘T恤,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夺人眼球,洋溢着青春气息。“都2012了,最想做的事当然是旅行了,于是整幅画以抽象的形式组成,图中的蓝条与留空的白点组成的画面就如同我们行走之下的蓝天白云。黄色的云朵好比是途中的美好风景与美味食物,我高举‘2012’牌子穿梭于我的梦想之旅中。”作者张璐介绍说。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这幅荣获版画类一等奖的作品《铜版集》不仅装帧精美,扉页还精心刻上了中英文对照的席慕容诗歌《青春》,一页页翻看,洋溢着夏天气息的啤酒瓶,无忧无虑的男孩女孩,枝桠横斜的大树……整整十几页的版画,集结成册,融入的是作者们的心血和创新意识,“因为铜板价格昂贵,所以我们用了锌板代替,先在有氢氧化钠的腐蚀材料的锌板上用针刻好构图,再让颜料顺着纹路流入,拿出事先泡好水的纸张,最后用专门的有压力的机器压平过去,这样一张铜版画就完成了。”作者之一的王超群介绍说。虽然费时费力,但她们选择用这样的方式给青春留下一份别致的“纪念”。
展品多元是教改成果
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兴雄教授说:“这届展览与往届相比,最大的特色是展品多元,油画、国画、版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都有展出,追根溯源,这是创办工作室教学模式以来的成果,也是教学改革的成果。”
据介绍,目前美术学院有三个油画工作室,还增加了版画工作室,参展作品都是从工作室里“孵化”出来的。各工作室分工细致,以油画工作室为例,第一工作室侧重写实,第二工作侧重表现,第三工作室则转向当代方面,细化的分工与专业的培养使得本届作品呈现出多元与专业的两大特点。
据悉,本次美展为期一周,将持续到6月11号结束。
编辑: 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