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大厅

法政学院“学术交流坊”:围坐论道 论出成效

作者:王小民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2-06-06

翻箱倒柜找问题 争先恐后提意见
学术交流坊:围坐论道 论出成效

   “主副标题安排不太合理,与文中论述不太一致”,“文章开头冗长,缺乏清晰维度划分和解释框架”,“理论分析部分材料支撑较少”……

  面对青年教师辛允星的《羌族下山——兼论现代性视域中的民族身份认同》一文,同事们纷纷抛出“炸弹”对各自挑出的薄弱点进行“轰炸”。除了不停地思考记录,辛允星也会适当“防守反击”,当场解释某些质疑。

  这一幕“论战”场景发生在法政学院的“学术交流坊”内。一名教师主讲自己的论文,其他同事对论文“只批不赞”,主讲人可解释反驳,同事间也可展开争论,这是“坊内”的基本规则。“论战”由社会工作系青年教师自发组织,一般两周举行一次。

   越争论团队越稳固

  不要以为争论越多,“坊内”成员凝聚力就越弱;更不要以为争论的火药味太浓,就没人愿意参加。相反,短短两年,“坊内”成员由当初的6人发展至如今的20余人。这是社会学学科负责人、“学术交流坊”创办者张兆曙教授所没有想到的。

  “最初的想法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提升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促进其快速成长。”在张兆曙的努力下,2010年9月,6名社工系的教师围坐在办公室进行了第一次学术交流活动。第一篇被“扫射”的论文是80后教师林晓珊的《母职的想象:城市女性的产前检查、身体经验与主体性》。

  “当时讨论很激烈,对某些问题争论到‘面红耳赤’。”林晓珊回忆说,因为同事们研究的具体方向不同,所以看问题的思路和视野不一样,对同一问题难免有不同见解。这让他改得很“痛苦”,因为把各种好的意见糅合在一起放在文中不是件易事。

  成员们不仅会质疑文章结构、写作技巧等,甚至标点符号、注释等小细节都不放过。交流时,李棉管老师认为“‘数牢’一词是金华方言,其他地方读者可能看不懂”,建议林晓珊在文中加上注释。正是如此激烈严谨的学术争论,让论文日臻完善,最后发表在社会学一级刊物《社会》上。林晓珊因此特意在文中对“在‘学术交流坊’上,张兆曙等多位同事为文章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了感谢。

  “我们不仅要鼓励这样的争论,更要培育这样的争论氛围。”法政学院院长张根福说,学术争论就应该像战场一样充满硝烟,一团和气是无法得到进步的。张根福认为,“学术交流坊”的交流方式有助于打开教师的科研思路、提升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包容上进的交流风气更有利于学术团队的发展,这样的团队应该大力推广,并打造出学术品牌。

   越抱团团队越发展

   争论激发了团队的活力,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团队成员彼此抱得越紧,又更好地推动了团队发展。

  “抱团的好处不仅体现在争论带来的进步上,还体现在争论之前的准备工作上。”张兆曙说。原来,主讲人为了能在“坊内”少丢点面子,拿出的作品都是经过千修万改的精品;评说者为了能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更是要提前一周学习主讲人的论文。

  方劲老师在“坊内”拿出的是早有思考并研究了几年的论文,即使如此,他在主讲前还是对一些词句进行了认真推敲;胡全柱老师研究的方向是儿童社会学,阅读主攻消费社会学的林晓珊的论文时,为弄懂一个专业术语花了两天时间……

  “这种抱团能让我们敞得开心扉对得上话。”方劲说,团队的频繁交流开阔了其学术视野。2011年,他申报的《社会工作在农村反贫困中的应用研究》就从“坊内”得到不少启示,最终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近年来,“坊内”教师拿到国家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9项;发表在权威、一级刊物上的论文,一半以上在“坊内”交流过。

  法政学院党委书记章剑锋说:“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评说教师从头至尾都能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如此抱团科研,得到的成长是不言而喻的。”章剑锋告诉记者,一个学术团队需要敢较真敢争论的学术氛围,这样教工的自我价值才能得到认可和提升,成员的学术幸福感才能得以流露和实现。而这种抱团科研又能反哺教学,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

  由于“学术交流坊”良好的口碑和成效,法学等专业和儿童文化研究院、文传学院等相关教师也“慕名而来”。去年9月,“学术交流坊”升级为校“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社科处处长郑祥福希望,不管团队形式如何变化,青年教师的主角地位和学术争论的激烈程度不能减。






编辑:王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