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大厅

社会体育083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个个找到好东家

作者:王小民 潘亚峰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2-06-24

   “该员工乐于助人、勤恳上进,圆满完成本年度公司的各项指标,并且账户工资余额为公司最高,特授予优秀员工奖。下面有请陈小锋上台领奖……”

  在社会体育083班最近的一次“公司全体大会”上,“董事长”骆春燕正在为“公司”里表现优异的员工颁奖。获奖的是“公司总经理”陈小锋,他刚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东阳市公安局录取,成为一名特警。他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归功于班级的公司化管理模式。

  平日里,员工们见到陈小锋,不是直呼其名,而是叫“陈总”。骆春燕老师不仅是班主任,还是CEO,被员工们叫成“骆董”。

  原来,该班引进公司化管理理念、制度和方式进行管理,取得很大效益:班级里29名学生都已找到好东家,从模拟员工变成了真员工:5人进入公安、部队系统,5人考取研究生,5人成为体育教师,其余学生则走上了村官、“空少”、企事业单位等岗位。

   创意源于“员工”个个身怀绝技

  “社会体育专业虽不是师范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要求却很高。”班主任骆春燕说,为了让学生拥有过硬的专业本领,走上社会能尽快立稳脚跟,她一直在思考管理班级的有效方法。

  和骆春燕有同样想法的还有班委成员。他们发现本班同学兴趣爱好广泛,也有一技之长,有的同学游泳是一把好手,有的在健美操比赛中拿过奖,有的羽毛球打得好。大多是技能型、操作型人才。正因为有这些一技之长,而社会上对这样的体育专业人才也需求,于是,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校外兼职实践。不过,都是各管各的,零敲碎打。

  “我们能否用一个和班级有所不同的组织把同学凝聚起来,激发班级活力?”在班委会上,班长陈小锋描绘了公司发展的宏伟蓝图。“几个班委成员建议尝试公司的管理模式。公司化是为了更好地接轨社会。”骆春燕说,智慧的火花就这样在集体的碰撞中出来了。

  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类似于社会上的小微企业,员工29人。全体员工大会(班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关,掌握着整个班级的航向;董事会(班委会)处理公司日常事务,保证公司健康科学运行;董事长(班主任)、公司执行委员、市场外联部、人力资源管理部、文化建设部等构成公司职能部门。公司正式运行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家以体育技能培训和经营为主业的公司,在骆董手下,有着几十号体育基本功扎实的员工,业务的涵盖面不可谓不广:到广场上教孩子学轮滑、到企业去指导员工体育锻炼、到青少年培训机构去教网球和乒乓球、到健身房去教健美操、到社区去组织中老年社会体育活动……

   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赚取”工作能力和机会

  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国选认为,公司化运营班级是近年来学院不断探求班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成功尝试。因为社会体育专业是非师范专业,顶多只有25%的学生走上教师岗位,大部分学生是要走上社会的。

  三年前,冯凯耀通过竞聘,当上了公司的外联市场部经理。很快,冯经理就发现这和当班干部不一样。一上任,他就琢磨起员工们的业务,让员工能在社会上谋生,是他的工作重心。

  冯经理先是组建了班级信息库,对本班同学的专业特长、求职意愿等主要信息进行收集登记。周末,他要去市区和周边的一些俱乐部、羽毛球馆、学校收集社会需求信息,同时向有用人意向的公司推荐人才。
  一系列工作做下来,冯凯耀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大为提高。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假期当游泳、羽毛球教练等实践锻炼,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经常利用周末、假期在外兼职健美操教练的黄婷也深有同感。“同学在外面兼职实践并不都是为了赚钱,而是‘赚取’工作能力和机会。”黄婷告诉记者,课外社会实践让她了解了工作后可能接触的岗位,这种提前接轨可以看到自己的专业弱点,尽快用课内学习加以调整弥补。

   拿一块比赛铜牌能赚“1000元”

  不要以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给班级戴上了公司的帽子只是流于形式,他们的管理可不含糊。“公司每个部门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赏罚分明。”陈小锋说。

  人才资源管理部的陈涛说,公司实行的是事业单位的那个套路:绩效工资制度。今年他参加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运动会,拿到了110米栏的铜牌,账户工资因此增加了“1000元”。

  公司外联部积极与社会沟通,给员工牵线搭桥寻找专业实践机会。三年来,这家特殊的公司从未与社会脱节,员工参加社会实践数十次;人才资源管理部根据个人专业方向,成立网球、篮球、健美操、乒羽、轮滑等5个专业集团,培养出29名不同方向的优秀教练。



编辑: 王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