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大厅

2012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2:“农”字展现大学生情怀

作者:新中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2-08-08

  每年暑期,“农”牵动着广大大学生的心,也成为社会实践的关注重点。走进农村、关注农民、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为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寻访调研、政策宣讲、支教服务、文化帮扶、民间艺术调查、科普宣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处处体现了大学生的“农”字情怀。

  7月以来,生化学院郭卫东教授带着学院实践队来到衢州五十都生态村送技术。地理环境学院赴台州大陈岛实践队创办了“三色大陈岛 多彩兴趣班”,为岛上留守儿童上感恩教育课。由音乐学院护花、春风、泥土三队以及美术学院护花、春泥两队组成的“花家帮”活跃在金华金东区,帮助农村儿童数实现音乐与美术梦想。工学院、职教学院,经管学院共组织了160多名大学生到武义参加暑期公益夏令营。体育学院与乐清市文明办联合举办“快乐暑假、春泥相伴”活动,为乐清的留守儿童开设语数英音美课程教学、体育技能学习。数理信息学院的“青春炫腾实践队”到外来人口比较多的港越社区,为社区青少年义务开设“小候鸟”活动班,免费为小区内的中小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初阳学院“旭日行舟”暑期社会实践队用微薄的收入帮助洋岙社区的几名外来务工子女实现了小心愿。人文学院实践队则与兰溪市图书馆举办李渔流动文化馆活动,以流动下乡的形式,从夏李村出发,辐射周边的学校、村庄等,增强对李渔文化的认知度与归属感,推动乡村游。

   专家支招种蓝莓

《浙江日报》讯(通讯员 张敏 记者 王婷) 这几天,浙江师范大学蓝莓种植专家郭卫东教授带着生化学院的一批研究生来到了衢州的五十都生态村,他们带着专业的植物测量仪器和技术,在这里做蓝莓种植技术的推广。郭卫东还为五十都的村民们举办了蓝莓种植技术科普会,将自己十几年的蓝莓研究成果、种植经验与村民们分享,还利用调研得到的400多个数据编写了《南方高效蓝莓种植技术》发放给当地农民。

  “这样剪过枝条就好看多了,简直就是‘老太婆变少妇’啊!”五十都种植蓝莓的村民不在少数,浙师大的专家和研究生们到处跑,下农田手把手教村民们修枝、施肥的科学技术。看着专家修剪过的枝条,生态园的老杨喜不自禁地说:“果树管理真重要啊!”村民老李说,这技术是稀罕货,希望专家明年还来。

   行知路上悟成长

《浙江日报》7月20日讯 (记者 董颖)每年暑假要数大学生最为活跃,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暑期实践活动,让他们与社会零距离接触,今年同样不例外。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18位大一学生,组成了“筑梦”暑期实践活动队,来到江山石门镇,十几天来,他们与当地孩子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为孩子们带去了充实的文化课与兴趣班。

  一大早,这支队伍就组织好小朋友开始学习了,“上午我们主要教语、数、外、科学等专业课,下午则跟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写生。”队员施佳成介绍道。

   “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将知识带到了农村,相反,还学到了很多。”队员游娉婷介绍说,这次他们在石门镇找到了三个“基层文化典型”,王春旺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他做了一辈子乡村教师,却退而不休;他85岁高龄,却在80岁时坚持入党;他居住的环境简陋,却精神富有……”7月15日,在老人的家中,队员们一边听着王春旺爷爷的故事,一边在自己的记事本上记下这样一句话。

  王春旺老人在简陋的草棚里支起了十几张破旧的桌椅,几年如一日免费开设育苗培训班,由最开始的三五人增加到现在的30多位学生。“这种坚守让我很感动,原以为我们是来为学生们授课的,没想到我们成为了学生。” 队员沈苛莉看着老人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学书法,非常感动。

   金华大学生进村讲述成长经验   “曾经,我也是留守儿童”

《浙江日报》7月20日讯 (记者 徐贤飞 通讯员 曹俊)童年的色彩,总是明亮的。可有些留守儿童,却是例外。为温暖这些孩子,金华一些有着同样经历的大学生站了出来,利用暑期进驻农村,陪伴留守儿童,并传授自己的成长经验。

  在上明堂村,我们看到近一个月的课程排得满满的,有音乐、英语、舞蹈、书法等等。20岁的李婉雨,正在上音乐课,她已经连续两年参加这个活动了。李婉雨3岁时就成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做生意,她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很关心我,可父母不在身边,就是不一样,会胆小会懦弱,看到他们,我就像看到自己的影子。”说到这,李婉雨的眼圈红了,眼泪掉了下来。

  有了同样经历的大哥哥大姐姐的开导、陪伴,留守儿童日渐开朗。11岁的傅周治当场给我们表演个人独唱,他说他的梦想是当明星,可以得到更多的掌声,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9岁的耿高玥也给了我们一个甜美、灿烂的微笑,这个微笑是闫思云十多天耐心教导的果实。

  “我也是留守儿童,我知道留守儿童看着胆小,其实最爱表现了,他们最想引起关注。所以给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我们要做的就是再多给点阳光。”大一的阮艺婷说。






编辑:廖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