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潘凯毅 庞盛骁 肖丹)刚刚过去的春节,除了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圆满,与朋友嬉闹的欢乐,不少同学还不忘走出家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充实自己的寒假生活;而年俗体验活动,则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民俗的魅力。
回访母校与高中生话梦想
1月21日,在义乌第三中学高三5班的教室,志愿者吴芷莹搬来绍兴“女儿红”的空酒坛,见证48名学生写下高考梦想,设置“梦想酒坛”,将在高考前一天由班主任启封,放飞梦想。
吴芷莹带给母校学弟学妹们的梦想主题班会,正是由校青年志愿者总队在全校招募130多名志愿者开展的“感恩母校行”活动形式之一。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分发了学校宣传手册,送上近三年我校各专业录取分数线资料,还与即将高考的学生们分享考试心得、大学体悟,为应届高三学生砥砺梦想。
回访活动后,吴芷莹的QQ、微信格外热闹,时常会有学生发来咨询信息。吴芷莹说,这样的联系一直会持续,自己还在活动当天搜集了60名学生的QQ号。据说,这60名同学还将在高考前一天收到青年志愿者总队发出的神秘祝福。
据悉,志愿者在全省124所高中开展这项活动,母校回访活动旨在搭建大学与中学之间的联系,也为今年招生做准备。
入党积极分子形式多样“送温暖”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组织开展“送温暖”社会实践是文传学院党员素养养成的一个传统项目。这个寒假,有21名入党积极分子在19个乡镇至少开展了9种形式的志愿文化活动。
早在1月14日,张向军等三名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就来到婺城区罗店敬老院,陪老人聊天,晒幸福。“嘿,这不是我吗?”在观看敬老院成员照片时,有三名年轻人作伴的老人指着自己发出爽朗的笑声。陪着散步,帮着梳头,老年人缺少陪伴,小小的事情都能带给他们温暖。张向军觉得,关爱老人是青年的社会责任。
有别于集体行动,毛海霞则家乡的一个垃圾中转站,体验了一天环卫工人的生活。毛海霞和工人们一起早上五点起床,负责垃圾站附近的地面清扫任务,还进垃圾站学习了垃圾粉碎的机器操作。毛海霞说:“感受最深的是每个人应对这些平凡岗位的劳动者予以关爱与尊重。”
义乌赤岸镇拥有朱丹溪陵园、冯雪峰故居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冯佳丽就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查阅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条例,了解赤岸境内名胜古迹的具体资料,以此制作了30份宣传小报,在3个古迹周围的村庄分发宣传,为地方文化保护出力。
此外,从正月初八开始,青年志愿者总队还与浙江通济公司团委组织志愿者在金华汽车西站开展志愿服务,为过路旅客免费提供热姜茶。活动将持续半个月左右,每天有12名志愿者在车站为旅客提供各式服务,包括乘车咨询、维护秩序、协助安检、困难救助等。天气寒冷的那几天,热姜茶一天就送出75公斤。
中外学生以不同形式体会年俗
在这个春节,国际学院国际教育专业2013级留学生许子坚遭遇一点“小尴尬”:到中国人家里拜年却不知道要带礼物。不过,他很享受与中国家人聊天、喝茶、吃瓜子、剥花生……“那是年味十足的一天,以后一定要多了解中国的年俗,避免忘带礼物的尴尬。”许子坚笑着说。
而远在异乡的孔子学院的学生们,虽然没能像许子坚那样在中国体验春节,但是孔子学院老师们置办的丰富的“文化大餐”,也让他们感受了一把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氛围。
在乌克兰卢甘斯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开展马年春节系列活动。举办马国俊个人书法作品展,在行云流水的汉字笔画间,寻找中国文化的千年基因;拉开孔子学院的马年春晚大幕,中外学生的各色节目欢庆佳节;邀请当地电视台录制春节文化展示类节目,向当地居民介绍春节年俗。在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持续3个小时的马年春晚也是精彩纷呈,中国歌曲、舞蹈、书法、武术等表演令人惊艳。在莫桑比克,新年联欢会,搭建起中莫文化交流的桥梁,让越来越多的非洲朋友认识中国。
在国内,学校官方微博发起的各地学生晒年俗的活动也积攒了不少人气。同学们新年刷微博,借助微博图文领略年俗,感受年味儿。
“开门炮仗;拜年贺岁;吃年糕;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天不出扫帚,不倒垃圾,若是扫地,要从外往里扫。大年初一,师大人,你在哪里?都干什么了?”1月31日,校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有关大年初一晒晒各家年俗的微博。一经发布,便引来热议。52条评论,193次转发,70个好评。身处各地的人们以微博评论的新方式展示了各自家乡的年俗。
初阳学院英语专业的薛雯雅说:“寒假差不多每天都会刷刷微博,看看官微博每天晒的年俗,自己去体验一下,这个寒假的“年味儿”比起往年更浓了。”
编辑: 张凯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