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周啁)热爱教育的老师最美、爱生如子的老师最美、爱校如家的老师最美……5月14日和21日,我校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先后举行4场“最美师大人”师德报告会,孙洁、洪伟、郑逸农、常立、吴本虎、马莉、李晓梅等7名来自教学、管理一线的优秀老师报告了自己“为师”的真实经历,讲述了“最美师大人”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师大的动人故事。来自全校各部门(单位)、各学院的2000多名教师听取了报告会。
孙竹 张晓雷 徐凯 摄
校党委书记陈德喜接见了报告团成员,充分肯定了7名老师在教学、管理一线做出的不平凡成绩,感谢他们倾情分享为师经验,并勉励报告团成员继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立德树人,带领全校教职工进一步树立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着力提升师德师能,形成爱岗敬业、认真教学、关爱学生、爱校荣校的良好氛围。
校党委副书记蒋国俊,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朱坚陪同会见。
爱教学:用心干“细”活
省“五星级青年教师”孙洁也特地向在场的青年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历。因为从未接受过师范技能训练,刚开始站上三尺讲坛时,她总担心自己能否把知识讲清楚。为了更快掌握教学技能,她主动旁听同门课的多位老教师的课堂,通过对比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做好记录、反复练习,直至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
曾两次带出“全国先进班集体”、“省师德标兵”的洪伟觉得,在教书之外,更应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她教的“法律课”不只是冷冰的法条,也可以和学生的思想素质结合:“诚实信用”既是民法基本原则,也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学生就要做到考试不作弊,助学贷款按时还;“生命权”要求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第一人权……
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常立觉得,教学是一桩“单纯”的事业,有乐趣、有意义、有可能。他说,教学是在混乱的、近乎无限的材料海洋中探寻出清晰逻辑,过程深具美感。课堂就像是一个小饭馆,教师是饭馆的服务员,学生是顾客,教师负责将饭馆菜色、服务推荐给学生,而选择的自主权关键还在学生自己,教师要引导好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年如一日潜心教学、用心教书几乎是报告团成员对待教育事业的统一“标签”。现已63岁的“全国优秀教师”吴本虎说:“我一直在学英语,我一直在学怎样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英语,我一直在学怎样帮助同事们更好地教英语。”
省第二届“师德先进个人”李晓梅则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一门“良心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在场的老师们论证,“认真”的职业态度是教师的根本。尽管已有几十年教学经历,她还是坚持每节课都手写讲课提纲,所教的“工程图学”较抽象、难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她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制作三维立体模型;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具针对性,她在课后制作网络课程,经常修改课件直至凌晨;学生图样作业的每一处错误,她都比量着尺子纠正,多年来积累了厚厚一本每位学生的作业分析情况记录……
爱学生:润物细无声
对于省特级教师、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郑逸农来说,教学就是实习。每年他都要带着师范生前往全省的中小学,全程跟踪、全程听课、全程评课,同吃同住两个月。“让学生站在我的肩膀上从事教育教学,我曾经走过的弯路、歧路、低级路,我的学生不能从零开始再走一遍,必须在我的已有基础上起步。”这是他的实习理念。跟着他实习的学生很苦,除了日常的实习工作,还要每天练字、写实习日志、开会,但他一定比学生更苦:每年的教师节,他都在试讲教室和学生一起度过;他习惯带着电脑进教室,用快速打字记录的方式听课、评课,有时候连听四节课,小指头都酸痛不已。仅2013年,郑逸农的听课、评课实录已近14万字,“啄木鸟点穴”式的评课细致深入、针对性强,对学生提高帮助极大。
洪伟和李晓梅对学生的爱则是“润物细无声”,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她们都说,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就班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洪伟帮助他们申请各类奖学金,寻找勤工俭学岗位,资助考研、考公图书资料的购买费用,无微不至。关爱是双向的,毕业后,她的学生有的寄来家乡特产,有的在节假日专程前来看望……李晓梅担任班主任期间,班里每一个学生生日,她都短信送上祝福;有学生生病,她送去药品和热粥;节日到来,她带上水果送到每一个寝室……同学们觉得,她就像亲人一样,始终惦记着他们。
马莉从事思政工作10多年,她对学生的爱则显得“与众不同”,她和在场的老师们分享了几个10年来碰到的极端个案。在职期间,有位学生因学分缺少而无法毕业,在延长学制期间多次准备放弃,她得知后,立刻和家长商量,建议学生先休学调整,并用一年时间就业体验,打算让他提前感受到就业的不易和文凭的重要。理性、有效的处理方式最后使那位学生一年就修满学分完成学业,并且双证齐全。她说,极个别事件是思政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一面,而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她永远的工作理念。
连续两年获得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的常立说,学生是他存在的意义,他的价值依赖学生而体现,因此,他始终对学生心怀感激。
爱学校:小细节大情结
吴本虎始终珍藏着一份“师大情结”,这份热爱学校的真诚一直延续了40年。刚到师大工作时,校车司机的一句“校徽要戴在胸前,不要别在裤腰上”让他懂得:如果连承认自己是师院教师的勇气都没有,肯定当不好老师,“热爱学校”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上。因此,1986年,兰州大学读研归来,他担任外语系副主任,像“创业者”般实现了外语系图书资料的从无到有;1992年,他博士毕业,放弃了在上海外国语学院的留校机会,选择回到师大;1995年,他在英国博士后研究归来后,放弃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邀请,还是选择继续留在师大。在他看来,“热爱学校”不仅是情感的依恋,也是理性的思考。名牌大学固然好,但处于发展中的师大更具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空间。“热爱学校”的内涵极为丰富,不仅是“热爱这里所有的学生和老师”,也是“热爱曾经在这片校园里生活过的每一位校友”。
对学校的热爱总可以“转嫁”到在对学生的期望上,郑逸农总对实习生说:“既然跟着我实习,我就要对你们的前途负责,我希望你们以后在找工作时,找到作为浙江省师范院校龙头老大的学生应有的自信!”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以后也能成为特级教师,超过他,成为师大的骄傲。他说,之所以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是因为能影响众多师范生的教育,能让更多的优秀的准教师从师大毕业,能打造优质的师大教育实习、师范教育品牌。
洪伟也已经在师大工作了30年,见证了师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始终对第一母校抱有特殊感情的她特别告诫在场年轻的“师弟”、“师妹”们:“当一个教师,不需要你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你只要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你就能在学生中树立威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报告会共分4场,近三个小时的演讲报告会现场气氛热烈、观众深受感动。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陈卫增老师说,7名老师对待教书育人共同的勤奋、认真态度最令他印象深刻,“老师们都很有责任感,也都特别辛苦,要把他们做为榜样,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以身立教。”后勤集团党委的宋老师感概,最让她佩服的是,吴本虎老师40多年来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对师大从一而终的热爱。“朴实、真诚、感人”,一名老师在听取报告后说。“有笑点、有泪点、有汗点,受感动、受启发、受教育”、“学习先进事迹,争做最美师大人”、“向标杆、榜样学习”……更多的老师则通过微博、微信表达对7名教师的尊敬和学习榜样的决心。
据悉,本次报告会由党委宣传部主办,这是今年我校加强师德师能建设的举措之一。此外,学校还将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完善教职工思政例会制度、开展“最美”教师评选、开设《为师者》专栏、专题宣传等,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编辑: 廖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