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大厅

“教—学”互动 实践育人 文传学院工作室师生抱团成长

作者:张凯滨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5-04-09

  111戏剧工坊、微影视工作室、数字影像工作室……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文传学院先后成立了8家教师教学工作室。教师在课外主动带学生、学生在课下主动跟老师,从讲台到工作室,从教师“输出”到师生互动,从理论讲授到跟班创作,工作室教学积极探索师生抱团成长新模式,日渐成为教师教学发展、学生学业成长的新载体。

  “工作室”,课堂从单一讲授生成多元互动

  111戏剧工坊、微影视工作室、数字影像工作室、文化创意设计工作室、新媒体创意营销、数字非遗工作室、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通常由1名指导老师和10多名学生组成,追求专业成长成为师生聚集的黏合剂。

  “广告学、戏剧影视文学、数字媒体技术、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现有的4个专业均与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传播新领域密切相联,专业素养需要‘文、理、工、管学科交叉’‘人文、技术、艺术融合’”,文传学院副院长彭纲介绍,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关联紧密的特点决定了专业教育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发展理念,还要培养适应业态发展需求的实践应用能力。

  8个工作室是由学院里不同专业的老师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而组织的教学实践载体,老师们根据专业特点和自身特长,带领学生开展研讨、调查、创作等专业学习活动。彭纲表示,工作室让专业教学从课上向课下延伸,也形成了教师单一讲授向师生多种“教—学”互动的转变。

  工作室的开展也获得了信息实验中心等的教学空间和设备支持,数字影像工作室、文化创意设计工作室等工作室都有固定的场地,并配备了电脑等硬件。

  “开小灶”,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文传学院的8个工作室都是老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老师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入工作室,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进入哪个工作室。

  给学生课后“开小灶”对8个工作室的指导老师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老师们或组织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观摩讨论会、学习沙龙,或外出拍摄实践、开展项目调查和设计,或在假期组建竞赛团队备战各种大小赛事、观展学习。“第一课堂认真学,第二课堂选择学”,微影视工作室指导老师余韬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外共同寻找自主学习的兴奋点,这种自发的互动教学使学习更有效果。

  对学生来说,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则让自己课余忙碌起来,有问题问、有事情干,并尝到了其中的“甜头”。“加入数字影像工作室,跟着‘桂叔’学和拍,我和一群同学就忙着组团拍微电影。”数字影像工作室的学生涂开航说。“桂叔”、数字影像工作室的指导老师林友桂去年就指导了4件学生作品在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摄影竞赛中获奖,广告学121班杜婉婷的作品 《蜗居》更是获得非专业组艺术摄影一等奖,并作为大赛结果的封面登上腾讯·大浙网头条。“工作室指导老师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交流越频繁,影响越大。”杜婉婷说。

  “加餐”,教师从“愿教”走向“乐教”
  
  现在,给学生“加餐”已成为文传学院工作室指导老师的 “家常便饭”。111戏剧工坊的指导老师胡斌就连续两年招募一百多名学生,每年精心编排 《金锁记》、《流光》、《情杀》等专业大戏。林友桂老师则带学生走遍了金华周边的古村落。余韬老师一年多来坚持每周带学生观摩电影、做影评。文化创意设计工作室的王陈辉老师则以社会服务项目为载体,组织学生走进乡村、中小学、企业,展开创意分享、创意实践和创意之旅“三部曲”。

  “学生愿意跟着老师学,这既是肯定,更是压力。”王陈辉说,学生的“好学”无形中督促老师经常学习,这样才有更多的“干货”教给学生。

  “通过互动实践教学,老师与学生也是亦师亦友,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了。”彭纲认为,工作室对指导老师的实践教学“内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们随时要“升级”专业水平。因此,工作室教学不仅促进学生学业成长,也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成长。

  工作室的完全开放也形成了工作室之间的竞争小生态,“学生可以从一个工作室跳槽到另一个工作室”,多名指导老师表示,要不断完善工作室内容、打造工作室品牌,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编辑: 廖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