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星期一)
艺术与生活----唐承华经历的痕迹
时间:上午8:30-11:00
地点:外语学院报告厅
主讲:唐承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综合媒介工作室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秘书长。
新自由主义情境下教师专业理论的跨国研究
时间:上午10:00
地点:17幢112
马礼逊的中国文体观及其影响
时间:下午14:00-16:00
地点: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
主讲:宋莉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日本神奈川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典小说西传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中西文学文化关系研究。
Superradiance in Dicke and Rabi models
时间:下午14:00开始
地点:科技楼 29#-4楼中间讨论室
主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龚明。
人工智能在核物理中的应用
时间:下午14:00-15:00
地点:科技楼29-414
主讲:李庆峰,博士,二级教授,中科院兼职博导,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高级人才)、省151第一层次人才。2002年毕业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2002-2004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2004-2008年在德国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FIAS)工作,洪堡学者、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微观输运理论模型和重离子碰撞的研究。
AI+Smart Mobility: A Perspective from Large-Scale Taxi GPS Trajectory Data
时间:下午14:30-15:30
地点:21号教学楼第三会议室
主讲:陈超,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重庆市巴渝青年学者。自2010年开始从事“人类移动行为感知计算”相关研究。为实现“看得深、挖得透、用得全”的人类移动行为感知,报告人从问题、方法、应用全方位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Developing in situ ATR-IR Spectroscopy for Investigating Energy Electrocatalysis
时间:15:00-16:00
地点:生化学院7幢2楼会议室
主讲:复旦大学蔡文斌教授。
基于普适移动感知设备的城市大规模群智感知
时间:下午15:30-16:30
地点:21号教学楼第三会议室
主讲:向朝参,博士,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物联网专委会委员和普适计算专委会委员,国际学术会议IEEE UIC物联网分会主席,中国图灵大会(ACM Turing)志愿者委员会主席,中国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大会(HHME)网站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
5月18日(星期二)
治学经验
时间:下午14:00-15:00
地点:21号楼第三会议室
主讲:李继彬,华侨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动力系统与非线性研究中心负责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获首届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四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三届云南省数学会理事长,云南省应用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院长等。
双线性方法与可积性
时间:下午14:00-16:00
地点:科技楼29-414
主讲:张大军,上海大学教授。
2021非洲艺术、文化和遗产年的中非合作
时间:晚上18:00-19:30
地点:非洲研究院二楼会议室
主讲: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欧美司原代理副总司长格特•格罗布勒大使。
稀土掺杂纳米晶的发光性能及应用拓展研究
时间:晚上18:00开始
地点:29-535(集中在线报告)
主讲:徐旭辉,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江学者”、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开展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的相关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针对无定形结构中纳米颗粒的生长动力学过程及应用开展研究,开拓了其在非线性光学、光信息存储以及高能射线成像领域的应用。主持了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共 13项。
5月19日(星期三)
新时代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掠影——从我的创作谈起
时间:下午14:30-16:30
地点:19-108
主讲:徐昌俊,博士、教授、博导,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2004—2010),天津音乐学院院长(2010—2021),现为天津茱莉亚学院院长、天津音乐学院茱莉亚研究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音乐与舞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5月20日(星期四)
明清戏曲特殊的同位语“X的Y”
时间:上午9:00-11:00
地点: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
主讲:崔山佳,浙江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近代汉语词汇、语法;宁波方言词汇、语法;汉语“潜显”现象;汉语欧化语法现象。出版专著5部,系列论文“近代汉语语法结构、句式、格式研究”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聚合物精准注射成形关键技术研究
时间:下午13:30开始
地点:30幢一楼报告厅
主讲:赵朋,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现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智能成型制造业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等学术兼职。一直从事聚合物精准成形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参与制订国家标准2项。参编英文专著1部、副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2本。获美国塑料工程师学会年会最佳论文2篇。作为技术骨干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羧酸的脱羧官能团化反应研究
时间:15:30-16:30
地点:生化学院11幢2楼201
主讲: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李超忠,研究员、杰青。
构图分析
时间:晚上18:30-21:00
地点:外语学院报告厅
主讲:李爱国,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MFA)中国画专业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第七届、第八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中国画马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被中国文联评为“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出版个人画集二十五本,发表论文等六十余篇。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导师。
5月21日(星期五)
统计ABC
时间:10:00-12:00
地点:17幢212教室
主讲:何芳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Ecology、Ecological Monographs和Ecology Letters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种共存理论和进化对策、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群落生态学、空间统计和保护生物学。
起源之地与流离之所——《悲惨世界》与后殖民视角下的影像非裔
时间:晚上17:30-21:30
地点:17-212
主讲:戴锦华,教授,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曾获北京市社科研究优秀奖,国家级精品课程。曾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数十个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访问。专著10余部。专著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出版。
从海德格尔看艺术与物性
时间:晚上19:00-21:00
地点:人文学院文艺学学科办 24-L-411
主讲:赵奎英,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理论与美学、艺术符号学、生态语言学与生态美学、艺术学。出版《语言、空间与艺术》等著作5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八十余篇。主编《语言学与诗学译丛》,共同主编《南京大学艺术理论文丛》,主编《艺术解读读本》教材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6项,获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近10项,并曾获江苏省“社科英才”等称号。
从洪武体制到晚明变迁——明朝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
时间:晚上19:00-21:00
地点:人文学院学科研修室24-L-402
主讲:高寿仙,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主任、《新视野》主编、研究员,兼任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出版《明代北京社会经济史研究》《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北京人口史》《变与乱:明代社会与思想史论》《嘤其鸣:明清社会经济论评》《徽州文化》《中国宗教礼俗:传统中国人的信仰系统及其实态》《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天启皇帝大传》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150余篇。
5月22日(星期六)
第十一届现代生态学讲座
时间:上午9:30-18:00
地点:行政中心报告厅(直播地址:)
为了变革而认识——黄仁宇对“洪武型财政”的病理分析
时间:上午9:00-11:00
地点:人文学院学科研修室24-L-402
主讲:高寿仙,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主任、《新视野》主编、研究员,兼任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出版《明代北京社会经济史研究》《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北京人口史》《变与乱:明代社会与思想史论》《嘤其鸣:明清社会经济论评》《徽州文化》《中国宗教礼俗:传统中国人的信仰系统及其实态》《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天启皇帝大传》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150余篇。
台湾海峡危机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时间:晚上19:00-21:00
地点:人文学院24-L-402学科研修室
主讲:戴超武,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从事国际关系史、中国对外关系、美国外交史、中印关系史等的教学和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外交部、教育部等多项课题。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世界历史》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美国外交思想史》、《敌对与危机的年代》、《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等著作。
5月23日(星期日)
从治理污染到礼让自然——英国人的环保史话
时间:上午9:30-11:30
地点:人文学院学科研修室24-L-403
主讲:梅雪芹,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亚环境史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学和研究领域为世界近现代史、英国史和环境史。2001 年 4 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8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2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
第十一届现代生态学讲座
时间:上午8:30-15:30
地点:行政中心报告厅(直播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