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第三届大湾区教育论坛暨2021浙师尖峰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双减’背景下的高效优质课堂”为主题,安排了主旨报告、特级教师大讲堂、地理示范课教评活动等内容。浙师大副校长李伟健,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韦志榕,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振新,华东师范大学浙江校友会会长祝炜平,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特级教师周红星等出席开幕式,浙江省地理特级教师、地市教研员、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及来自各中学的地理教师180余人参加论坛。开幕式由浙师大地理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张建珍主持。


李伟健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浙师大的办学情况以及地理学科建设现状。他指出,浙师大正全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而地理环境学院坚持学科研究不动摇,坚持教师教育旗帜不动摇,近年来发展迅速,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全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他认为本次论坛主题非常契合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需求,会议成果必将促进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地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韦志榕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浙师大地理环境学院对浙江省乃至全国地理师资培养的贡献,尤其是建立了浙江省地理名师名校长联盟,对浙江省地理教师在职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她认为,当前全国地理课程改革正深入推进,此次会议为探讨“双减”背景下的新情况、新课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相信通过浙江省地理名师名校长联盟的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会找准浙江省地理教育面临的真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真方法,进而促进浙江省地理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周红星深情回顾了地理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历程,自2010年浙江省开始建设首批30个名师网络工作室,到2015年扩大到了150个,到目前达到300多个。借助地理学科名师网络工作室,浙师大地理环境学院每年组织开展“浙师尖峰论坛”大型教学展示活动,这些活动大大促进青年地理教师的专业提升,也促进了不同地区教师之间的交流,“浙师尖峰论坛”也成为了浙江师范大学最具影响力的教师培训项目。周红星还对名师网络工作室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与会专家学者提出建构核心素养体系、“田野”课堂、“教-考”链接、单元重构、分层教学等诸多方案,为课堂质量的提升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韦志榕作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负责人,深度剖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由宏观到微观论述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韦志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厘清知识与素养的关系,牢记“知识是素养的载体、素养是知识运用的体现”;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情境中运用“大单元”教学、建构学科“大观念”;三是在教学中体现国家意志,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

张建珍教授提出中学地理“田野”课堂教学模式。她强调,“田野”课堂教学模式,即在真实情境中学习,通过行动应用、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实现课程的活动化、主题化、问题化、思维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挑战性学习”的模式。该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起到活化空间、更新观念、开拓思路的作用,为兼顾提升核心素养和落实“双减”政策提供地理方案。
周红星立足考试这一基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提出“为什么考试?”“什么是教学?”“考试能否引领教学?”三个问题,并引用金华卷、浙江卷、全国卷地理试题,指出考试的目的是诊断、甄别、导向。周红星以金华星巴克咖啡的分布为例,以一线地理教师熟悉的情境教学方式,剖析命题思路和素养目标间的联系,提出“要让教学与考试建立有效链接”。

针对地理知识碎片化问题,杨斌在论坛上提出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单元重构教学。杨斌阐释了“大概念”的包容性、本质性和抽象性,强调“大概念”教学具有“促进知识的调取、应用和生长”的作用,并详细讲解地理学习单元重构的路径。杨斌指出教师应仔细研读单元内容和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发展,才能建好、用好“大概念”。

汤国荣则以“呼唤教学回归初心”为题申发自己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思考。汤国荣提倡分层处理教学内容,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到核心价值,层层递进,地理思维的建构和训练贯穿其中,并提出“高一知地、高二明理、高三建构体系”的高中地理教学的三级分层模式。
22日,与会人员在金华市第六中学进行“地理示范课”的教评活动。四位地理名师工作室的学科带头人给大家带来四堂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公开课,章玲特级教师和三位教坛新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与会教师表示无论是示范课的教学设计和过程,还是名师精到的点评,都给自己很大的启发,参加本次论坛收获很大。
本次论坛为地理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是洞悉地理教学新发展的重要窗口,同时为“双减”背景下教学质量提升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摄影:赵思然 别格扎提 李丰成
编辑:姜雯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