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第十届东北论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东北边疆及东北亚格局学术研讨会在浙师大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复旦大学以及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法政学院等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浙师大法政学院党委书记于红、边疆研究院院长于逢春分别致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协调推进司副司长王海青出席本次会议并作大会主旨报告,复旦大学唐世平教授、中央党校林晓光教授、王小彬教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教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东研究员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
于红、于逢春对与会代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回顾了东北论坛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浙师大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现状、学科特色与优势等。
王海青作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报告,介绍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重点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刻意义,并且从干部培训、大宣传、理论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国家民委在协调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工作中的进一步安排。
主旨报告环节,唐世平作题为“社会科学:科学方法、思辨方法与问题解决”的报告,报告从社会科学是否需要科学方法讲起,分析了社会科学面临的方法论的困境以及对学科的质疑,指出社会科学同样需要科学方法、思辨方法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林晓光作题为“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朝鲜战争与日本”的报告,分析了日本投降后面临的国际与国内形势,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一个机会,美国的军事占领给日本带来的政治压力因朝鲜战争而缓解,日本出动扫雷舰队实际参加了朝鲜战争,从而为以后的日美同盟提供了基础。
王小彬作题为“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构建”的报告,报告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文件以及宪法等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目标是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关凯作题为“东北的去边疆化与再边疆化”的报告,报告提出边疆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在传统华夷观里,华和夷之间直到夷的地方是边疆。东北的去边疆化始于1920年代,在新中国建国后第一个10年里,东北在国家中实际上处于中心地位。到了1990年代之后,随着以金融资本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到来,决定了东北的衰落,使得东北再边疆化。
李东作“吉林明代墓葬出土瓷器研究”的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吉林省元代、明代墓葬出土瓷器的考古以及研究文献,并且从出土瓷器的器型、纹饰等方面对吉林考古发掘墓葬的断代提出了观点。
下午的会议分为了两个论坛,各有12位学者发言。学者们围绕习近平新时代海洋重要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朝鲜半岛、东北振兴、东北历史文化、国际关系、边疆与海疆、海外华人等议题做学术报告。针对学者们的发言,评议专家进行了点评,学者们之间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编辑:姜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