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又是一年“两会时间”。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日前在北京开幕。全国两会满载全国人民的重托与期待,受到社会各界热切关注。浙师师生密切关注两会盛况,通过报纸、手机、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两会动态,关注两会热点,学习两会精神,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畅谈教育改革的成就与期待。
浙师大党委书记蒋国俊表示,今年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两会的顺利召开,对于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砥砺奋进铸辉煌,踔厉奋发谱新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浙江师范大学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和“两会”精神,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建设,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浙师大校长、党委副书记郑孟状表示,过去的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攻坚克难,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迎来开门红。2022年是继往开来、接续奋斗的一年,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发展即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此背景下召开的全国两会意义非凡,必将引领新赶考之路上的教育改革方向,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下一步,浙江师范大学将进一步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职尽责,紧扣“争A创一流”目标,积极争取省部新一轮“双一流”重点共建,切实加快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建设步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浙师贡献!
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天雪教授指出,今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要站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解读今年的两会。共同富裕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背景和能量基础,那么,教育如何助力共同富裕?自2015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主题都谈到公平与质量,但每一年的内涵都有所变化。今年主要聚焦立德树人、义务教育均衡与城乡一体化、教师工资和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深化双减、普惠性学前教育、县中崛起、家校协同、普职融通等方面,与往年相比,更加强调了一个词汇:普惠性,这说明政府的公共责任性更强了。通过普惠性人力资本的提升,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是教育的必要责任,也是建构美好教育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姜玉峰认为,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承载着万众期待,肩负着重大使命。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在这个关键节点召开全国两会,对于引领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奋斗,万众一心向未来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将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富裕、教育改革、数字孪生、应对外部环境等两会重点热点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用生动案例、详实数据、辉煌成就使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全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
“就业在先,民生为本。”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郑园园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高校义不容辞。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合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持分层分类指导,坚持精准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深化就业价值观全员化、就业指导个性化、就业服务信息化、就业质量全程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构建高校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向、向有所引,为扎实推进就业民生工程交上浙师答卷。
新征程孕育新机遇,新时代呼唤新担当。初阳学院团委书记曹玮表示,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深感着欣逢盛世的激动和与祖国同奋进的荣幸,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在立德树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牢记育人初心使命,带领初阳学子实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外国语学院学生施潇肴认为,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见证了2021年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我们为生逢盛世而激动自豪。教育事业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后备力量,我将不负韶华,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打磨师范技能,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积极投身支援落后地区教育教学的志愿活动,为实现教育强国奉献青春力量。
浙师大团委“爱学会议室”组织学生观看两会直播。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赵丽娜 摄
“吾辈青年正处于风流交际之时,我们需树立自我革新意识,在格局变换中坚定立场,在理论学习中充实信心,在实践运用中夯实青年信仰。”人文学院学生吴恭蕊认为,作为一名师范生需切实提高自身素养,以多元发展视角审视未来教学工作,以砺学砺行姿态提升专业技能,确保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可以迅速进入相关角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机器中的一枚“螺丝钉”;面对中国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面临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青年赓续使命,更需将绿色理念贯彻学习生活。“我们作为青年学生骨干,更不应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于实践中体悟真理、于奋斗中升华青春。”
美术学院学生张玲梓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一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推进乡村振兴。今年,我们一起见证了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发展欣欣向荣。如今,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作为美术学院的青年学生,要自觉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培养拥有正确文化观、审美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美育人,振兴中华。
“‘双减’的实施就是推动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有时间、有动力全面发展,把基础教育引向培养德才兼备、创新人才的正确轨道。”全国政协委员李有毅关于“双减”政策的提议,吸引很多人的关注。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朱小芳深受触动,她表示,作为一名大四师范生,既要跟得上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更要抓住教育的本质,弄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何简妤表示,两会的召开对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重大意义。一切来之不易,一切更需新时代青年提气聚力。2022又逢建团百年、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们更应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既要读好有字之书,扎实师范专业本领;又要学好无字之书,积极投身校园疫情防控、亚运会筹备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学思践悟中积蓄“信仰之力”,谱写昂扬奋进的青春之歌。
工学院学生胡翔鸿特别关注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培育,结合全国人大代表邹彬的提案:“加强新时代建筑工匠人才保障,进一步营造发扬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胡翔鸿认为,作为一名工科学子,要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充满敬畏,充分认识从事技术工种是一件让人尊敬的事情,要利用好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国工匠。
“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提交的《关于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的提案》让音乐学院的郭圆源感触颇深。音乐可以通俗,但不能烂俗,更不能低俗。《只此青绿》等一批结合传统的优秀音乐作品也掀起了一股积极向上的社会潮流,其影响不言而喻。作为一名音乐师范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学好本领、练好技能,实现‘舞台、讲台、案台’的‘三台’目标,同时更应听党话、跟党走,关注社会热点,洞悉时代之变,将音乐教育、音乐艺术创作更多与时代结合、与大众结合,为推动美育发展做好一颗顽强坚强的螺丝钉,为弘扬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编辑:程松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