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的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总决赛在北京师范大学(海淀校区)举行。本次大赛分四个赛项:“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简称诵读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简称讲解大赛)、“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简称书写大赛)、“印记中国”师生篆刻大赛(简称篆刻大赛)。
在经典诵读大赛现场赛中经过激烈角逐,浙江师范大学在诵读大赛和讲解大赛赛道上实现历史新突破,斩获诵读大赛赛项留学生组一等奖1项,综合组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讲解大赛大学生组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
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是教育部、国家语委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而组织实施的竞赛,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挖掘和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作为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的赛道之一,“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旨在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学子更好地熟悉诗词、亲近经典,对于树立中华民族自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欧静雅和刘亦辰合影。图片来源 教务处
回顾从校赛、省赛到国赛的历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欧静雅和刘亦辰同学表示,“在毛力群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更好地领悟到了什么是‘走向世界、连接世界、融入世界的声音’。这次比赛,让我对中文朗诵充满了热情,希望以后也能通过这一艺术形式,更广泛地和大家分享中国文化的魅力。”
蔡雨欣、方梓暄合影。图片来源 教务处
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31班的蔡雨欣感慨良多,“赛程很长,但在漫长的与诗词相伴的时光里,我好像也圆了自己儿时的心愿。从省赛随机抽题到国赛自备稿件,跨专业备赛少不了眼泪、焦虑、挣扎,但每一次深析作品、每一次与老师交流,都好似在认知的薄幕上撕开一道可以透进阳光的裂隙,让我的理解层次更为丰富,主题把握更为精确,情感表达更为真挚。”走下赛场,蔡雨欣对于诗词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在不断背记、吟诵、体悟的过程中鉴古比今,站在古人之肩,可以窥得心向往之的世界。如果说诗意赋予了我们再生之感,那么诗词便是我们的精神礼赞,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这趟旅途因此也更像是一场诗词的盛宴,是一场生命体验的深化,是每一个灵魂诗意的迸放。”
同样是跨专业参赛,法学院法学专业223班的方梓暄认为“这次比赛对于所学专业与诗词十分遥远的自己来说是一次特殊并极其宝贵的经历,老师无私细致的帮助、同学的支持和陪伴,使自己得以从前所未有的专业视角一览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厚魅力。”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我不再是我自己,而可以是千百年前的一位戍边战士,可以是看透世事沧桑的苏东坡,可以是独具古代女性力量的李清照,也可以是‘报国欲死无战场’的辛弃疾。深入学习、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写作手法等隐藏在诗词背后的知识,让我感受到一种思想层面的充实。苦尽甘来,脱胎换骨。”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本届“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奖项的4位同学,在此前的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泽之江”诗词讲解竞赛中脱颖而出,均取得一等奖的殊荣,从而跻身国赛。此外,沈晨眺、林钰钊、陈茹莹、练熠瑄等4位同学荣获省赛三等奖。
本届赛事共设8个组别,分别是小学生组、中学生组、职业学校学生组(含中职、高职学生)、大学生组(含研究生)、留学生组(在华留学生)、教师组(含幼儿园在职教师)、社会人员组(鼓励家庭成员组队)、海外组(含在海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中国公民、外国公民)。大赛以“典耀中华,赓续文脉”为主题,经全国范围选拔推荐,32个省级赛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心选拔了4160件优秀作品,经过层层评审,最终2022多件作品脱颖而出,270件作品受邀参加线下比赛。
编辑:盛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