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浙师大全体师生高度关注会议盛况,并通过多种形式学习热议全会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
党委书记蒋云良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科学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并从十多个领域对“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引航定向,振奋人心。未来,浙师大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综合性、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向,以谋深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为抓手,以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牢记嘱托奋进一流,全面推进校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1368”总体布局,聚力登峰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关键领域主动破题、积极作为,着力打造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新时代育人高地。
校长邱利民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高质量发展绘就宏伟蓝图,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浙江师范大学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系统总结十四五规划落实成效,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全面推进登峰学科建设。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弘扬尊师重教风尚,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多浙师力量。
党委委员、人事处处长刘洋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部署,强调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对标学校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虽然学校在人才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关的评价机制、资源配置、服务效能仍有提升空间。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精准引育、科学评价、暖心服务上务实功,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发规处处长王宪平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等战略部署,为高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立足职能,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紧扣教育强国和教育强省的战略要求,锚定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进一步集聚师生智慧,高标准谋划学校“十五五”事业改革发展,明确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做到底数清、方向明、举措实,以规划引领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学工部部长俞明祥表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感学工工作要往实里落、往学生心坎走。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积极打造“34567”学生工作体系;以思政引领铸魂,用“行走的大思政课”厚植家国情怀;紧扣招培就联动,强化需求导向,贯通“入口—培养—出口”三关链条;做细做实就业指导服务,把“服务学生”落到精准指导上。全会精神指引我们,把工作做到学生急需处,助力学子全面健康成长。
教务处处长陈敏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本科教育教学将坚决贯彻全会精神,聚焦教育强国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课程建设,推进“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着力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方向,加大现代化产业学院建设,探索科教融合新路径,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浙师力量。
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处长章明卓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要求,为高校实验室建设指明了方向。面向“十五五”,我们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实际,聚焦学科筑峰,重点推进实验技术队伍、公共实验平台建设;发挥学校“文科见长”和智慧教育技术优势,加速部署AI技术实验应用,大力推进学科交叉实验平台和新文科实验室建设,以高效实验支撑保障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李康杰表示,全会指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浙师大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应当充分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标杆作用。一是建设“重量级”文科,增强文化厚重感。围绕江南文化、浙学传承、非遗文化等领域,打造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标志性成果。二是拥抱新技术革命,增强文化时代感。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建好数智文教与社会发展、儿童文化与脑智发展、古文书AI修复与利用等文科实验室。三是服务文化研究工程,增强文化浸润感。贯通“今、古、人、文”,重点在文化空间打造、文化内容创作、文化国际传播等领域做好“社科赋能”。
科技处处长彭浩表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关键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立足科技处岗位,我们将以提升技术转移转化效能为抓手,着力打通校内成果与市场应用的堵点。要优化评价激励体系,激活科研人员转化动力;建强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加速数学等基础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渗透。以务实举措冲击科技奖突破,切实服务学校“双一流”与登峰学科建设,为强国建设贡献浙师力量。
马克思学院院长王锟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强国建设,意义重大。学院将以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组织全院师生精研深学,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并将全会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与理论研究,着力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对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推动会议精神系统融入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与针对性。我们将引导师生坚定理论自信,强化思想引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理论智慧与人才支撑。
数学学院院长杨敏波表示,我们将不断深化对全会精神的认识理解,紧密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高水准制定学院“十五五”发展规划,为未来五年学院事业发展谋篇布局、打牢根基。我们要牢牢把握数学等基础学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使命担当,切实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集中交汇点的重要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质量,以一流学科建设的实绩实效,助力推动数学基础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助力推动浙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物电学院党委书记周军强表示,“十四五”取得的硕果令人自豪,“十五五”的谋划催人奋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旋律。教育的基础、核心、支柱作用将更为凸现。作为高校理工科学院挑战和机遇并存,切实发挥好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引擎、人才队伍的沃土的使命担当尤为紧迫。学院将聚焦基础研究,提升冷原子物理、非线性物理、光电子等方向研究的高度,加快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将聚焦“两新”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物理、光学、电子、材料等学科专业融合的密度,加快推进光电子和集成电路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将聚焦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微电子、集成电路等专业方向调整布局的速度,加快高质量产业人才的培育。
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珩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这就要求我们践行全球四大倡议,进一步加强非洲区域国别学一流学科与一流智库建设,做好战略研究、资政建言、人才培养、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为服务开放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助力全球南方现代化。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尉小旋表示,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目标让环境人倍感振奋。全会提出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也为环境专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作为环境专业教师,深感使命在肩。在今后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中,我们也将与时俱进,把“双碳”牵引下的“降碳、减污、扩绿”要求融入课程,以点滴教学实践播撒绿色种子,助力学生成长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实干者。
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陈高宇表示,盛会绘就新蓝图,青年奋进正当时。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让我倍感振奋,深感责任在肩。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聚焦专业领域,潜心钻研探索,力争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有所作为。结合自身,我将聚焦智能教育装备研发,利用AI技术优化教学交互设计,推动课堂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未来,我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扎根教育场景创新,为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贡献科研力量。
生命科学学院2025级生物学植物学硕士研究生冉雪表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部署为我指明了方向。作为植物学班班长和一名预备党员,“落实”二字于我而言有双重意义,既是岗位责任,更是政治要求。实验台前,要沉心静气测准每个数据,做好每次验证,杜绝“差不多”;班级之中,要带领同学们共学共进,营造潜心钻研的班风学风,摒弃“浮躁风”。原始创新源于细节坚守,我愿以扎实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基,用知行合一践行青年党员的强国担当。
人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沈烨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谋划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我特别关注到全会对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这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未来的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塑造。我将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文化精髓,做好文化传承的“火种”与“桥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武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