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第二届伊巴丹论坛”在奥约州伊巴丹大学商学院举行

作者:来源:非洲研究院发布时间:2025-10-27

10月20日,由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历史系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伊巴丹论坛”在奥约州伊巴丹大学商学院成功举行。论坛以“相向还是背离?全球伙伴关系与命运与共时代的非洲发展”为主题,来自中非双方的学者、政府代表与企业家齐聚一堂,开展深入研讨。


开幕式在庄严的中国和尼日利亚两国国歌、奥约州州歌及伊巴丹大学校歌声中拉开帷幕。伊巴丹大学宣传部部长A.S.阿博伦德(A.S. Abolorunde)博士主持,伊巴丹大学校长K.O.阿德瓦莱( K.O. Adebowale)教授、伊巴丹大学人文学院院长R.O.奥沃尼伊(R.O. Olaniyi)教授、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副院长徐薇教授、伊巴丹大学历史系执行系主任 M.O.穆里塔拉博士(M.O.Muritala)分别致辞,并一致强调论坛对深化中非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阿德瓦莱指出,“命运与共”理念核心在于相互依赖、相互尊重和利益共享。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为践行该理念提供了重要框架,而真正的衡量标准应在于伙伴关系是否切实推动非洲发展。伊巴丹论坛的举办正是中非命运与共关系的一个缩影。伊巴丹大学与浙江师范大学在共享知识价值、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携手共建伊巴丹论坛。该论坛为理解中尼两国历史脉络与共同未来提供了全局视野,为中尼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基础。阿德瓦莱教授进一步指出中非命运与共关系是动态的,是由知识、智慧以及矢志不渝致力于非洲大陆利益最大化所主导的动态进程。他希望与会代表深入交流、充分研讨,形成具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为中尼两国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各界民众提供有益参考与智慧启迪。


奥拉尼伊指出,中国与尼日利亚优势互补,加强两国合作已成为必然选择,这也是举办伊巴丹论坛的重要意义所在。他表示,被誉为“非洲历史摇篮”的伊巴丹大学历史系,将持续推动非洲历史与全球现实的对话交流。奥拉尼伊强调,伊巴丹大学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合作,体现了双方对命运与共未来的共同认知,学术研究应当为通往共同发展之路提供指引。他建议与会学者不断深化对中尼关系的多维度理解,在学术交流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文化、技术、语言和人文外交等全方位合作。只有通过这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中尼伙伴关系才能充分释放潜力。他呼吁全体与会者在接下来的议程中保持坚定信念,以远见和乐观的态度共商合作大计。


徐薇表示,第二届伊巴丹论坛的议程设计兼具战略前瞻性与现实关切度,围绕全球发展融资、教育技能与创新、历史记忆与当代合作架构等议题,系统回应了非洲现代化进程与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问题。结合尼日利亚人口基数大、青年比例高、数字化发展潜力显著等特点,徐薇教授提出深化中尼合作的三点倡议:一是共同构建“大学—产业—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人才培养共同体;二是推动共建“非洲学—中国学”双向知识体系,强化学术交流与理论创新;三是聚焦“达累斯萨拉姆共识”的落实与转化,推动中非合作成果切实惠及双方发展。


M.O.穆里塔拉对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在中非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与伊巴丹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伊巴丹论坛”是中尼高校交流合作的实践案例。本次论坛的研讨成果将提交给相关部门。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们积极交流合作,为中非合作建言献策。


在主旨演讲环节,奥约州副州长阿德巴约·拉瓦尔(Adebayo Lawal)代表州长塞伊·马金德(Seyi Makinde)作题为《中非合作:在全球伙伴关系与命运共同体时代推进非洲发展》的主旨演讲。马金德州长指出,尽管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交往开始于1949年,但是真正塑造中非关系的,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中国与非洲进行了基础设施、金融、卫生、安全与贸易方面的深入合作。这些合作改善了非洲的基础设施条件,降低了非洲国家的贫困率,降低了非洲孕产妇与新生儿的死亡率,缓解了恐怖主义给非洲国家带来的挑战,拉动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尽管如此,中非关系发展中也出现某些担忧:担心中国会加重非洲国家的债务负担、担心非洲成为中国与美国争夺国际霸权的棋子,从而给非洲带来外交上的风险。马金德州长认为,非洲国家必须采取系列措施,应对这种挑战:投资教育,为非洲国家走出欠发展泥潭提供智力支持;投资基础设施,改善非洲国家的营商环境;实现发展包容性,非洲国家必须确保让所有公民都参与到发展进程中,确保发展过程中,没有掉队群体;健全制度,强大的制度是发展的保障,非洲国家发展的挑战之一是制度上的薄弱性,为了向世界上发达、先进的国家学习,非洲必须发展出强大的资金保障制度、人才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并积极推进制度的落实,这样才能将非洲吸引到的援助与投资转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马金德州长结合奥约州的具体实践解释到,奥约州之所以正在经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是因为奥约州正在加大对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的投资,并且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制度确保这些项目落地。这些制度所带来的成效也是切实可见的:奥约州的平均月收入从2019年的16亿奈拉增加到2025年的60亿奈拉,奥约州内的贫困率下降,被评为尼日利亚最宜居的州。


专题研讨环节围绕三大分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全球发展融资如何塑造非洲发展格局”专题由伊巴丹大学S.A.阿贾伊教授主持。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阿坎穆·阿德巴约教授(荣休)与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中心主任埃希祖伦·迈克尔博士分别发言。


阿坎穆·阿德巴约教授认为全球发展融资是非洲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双边以及多边机构在对非洲的融资上提出种种附加条件,这些条件要么威胁到非洲国家的主权,要么使非洲国家的社会与政治更加复杂化。这些融资还因为利率过高而加重非洲国家的债务负担。非洲侨民的汇款是埃及与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的重要外汇收入来源,美国当前及即将实施的政策可能会限制非洲侨民的汇款规模。此外,诸如贩卖毒品、假钞、人口等国际犯罪组织在全球融资体系周边活动,甚至直接掌控着部分融资体系。这些活动虽然为非洲国家带来了资金,经济增长,新的发展模式等积极影响,但也存在着增加非洲国家的债务负担、使得非洲国家的结构与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加重非洲国家在经济上的依附性等消极影响。对此,非洲国家应该通过建立更为高效的一体化,实现金融上的独立,同时进行债务改革、增强融资上的透明度、在国际融资机构中增加非洲的代表性等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阿德巴约教授认为,中国是非洲国际融资发展的一个重要伙伴,中国的融资带动了非洲的经济发展,为非洲创造了就业机会,拉动了非洲基础设施的发展,增强了非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埃希祖伦·迈克尔博士认为,在国际对非融资合作中,应该站在“非洲人想要什么”而不是“我想要从非洲得到什么”的出发点。迈克尔博士结合非盟及非洲各国出台的发展愿景,认为非洲国际融资的当务之急是国际伙伴助力非洲打造强大的基础设施,从而为落实非洲的发展愿景提供必要的支撑。在进一步比较了国际融资领域内南南合作模式与南北合作模式的差异性后,他认为中国与非洲的国际融资合作是国际金融合作领域内南南合作的典范。由中国发起的“以资源换取基础设施”的新型国际融资合作模式并没有给非洲国家带来债务风险,而是通过合作直接将非洲国家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动力,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公平发展,让非洲国家多维度、长期受益。


“教育、技能与创新如何驱动中非知识伙伴关系”专题由埃希祖伦·迈克尔博士主持。徐薇表示,教学、技能与创新是释放非洲青年红利,促进非洲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非知识伙伴关系的“第一推动力”。徐薇教授详细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与非洲高校在教育、技能与创新方面的四个典型合作案例:中非智库论坛、中-莫(莫桑比克)智慧农业联合试验室、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南非研学项目、浙江师范大学的国际培训与学历教育项目。并总结到,这四个合作案例体现了教育、技能与创新合作中的四个抓手:中非智库合作论坛设置了中非知识伙伴关系的议题库,中-莫(莫桑比克)智慧农业联合试验室设置了中非知识伙伴关系的赛题库,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南非研学项目以就业方向为抓手促进中非知识伙伴关系的发展;浙江师范大学的国际培训与学历教育项目为中非知识伙伴关系培养青年人才及各领域公共产品。徐薇教授在总结四个合作案例的基础上,结合伊巴丹大学的学术研究特色与优势,提出了加速推进浙江师范大学与伊巴丹大学联合发起的“当代中国发展学”硕士项目落地的可行建议。


伊巴丹大学O.C.阿德西纳教授阿德西纳教授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认识到现实世界的问题及其复杂性,并最终认识到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凝聚多元视角,需要开展跨学科、多维度的教学,需要跨文化互动。教育不仅包括课堂教育,还包括社会与文化维度上的教育。在考察了中国的教育模式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后,阿德西纳教授认为,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后,8亿人口脱贫,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中国还通过为非洲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在非洲国家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开展联合研究与联合培养等形式,促进与非洲文化的交流互鉴与知识共享。此外,中国还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阿德西纳教授认为,为了加强中国与非洲在教育、技能与创新驱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方面的作用,非洲应该向中国学习下列经验:平衡学术应用与学术理论、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以培养就业技能为导向、以教育服务于实体经济,以技能培训拉动青年就业,教育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有机结合。


“历史与记忆:理解塑造当代伙伴关系的遗产”专题由O·G·穆奥贾马教授主持,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中心中方主任王严博士与伊巴丹大学多位教授共同探讨历史脉络对当下中非关系的深远影响。


王严博士与伊巴丹大学多位教授共同探讨历史脉络对当下中非关系的深远影响。王严博士基于自身非洲史学研究的经验指出,伊巴丹大学历史学家们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其致力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学术研究主旨与追求,并认为要理解塑造当代中非伙伴关系遗产的历史与记忆,就是要建构起过去、现在与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要从当前现实中去寻找研究选题,就是要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个人兴趣与国家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对于当今处于最好时期的中非关系来说,历史学家们应该承担起他们的社会责任,应该为中非命运与共关系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此,王严博士建议历史学家们树立起史学致用的学术研究旨趣,从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寻找研究选题,而不应该跟随西方的研究脚步,从中非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寻找经验;基于全球南方的视角研究历史,为全球南方的崛起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汇聚中非之力撰写出类似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版《非洲通史》的《中非关系史》著作。


伊巴丹大学人文学院院长R.O.奥沃尼伊教授与伊巴丹大学历史系执行系主任 M.O.穆里塔拉博士在回顾了中尼合作的关键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面临的现实挑战后进一步分析了中尼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远影响。他们认为,自1971年中尼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冷战背景下的中尼关系(1971-1999)、经济腾飞与务实合作(1999-2010)战略扩张阶段(2010-2024)与全面战略合作伙伴阶段(2024年至今)。影响未来中尼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挑战主要有:债务可持续性,尼日利亚对华借贷及潜在债务陷阱风险持续引发关注。不对称权力关系,尽管存在互利共赢的叙事,学界普遍认为两国关系存在不对等现象;内部稳定性:尼日利亚国内安全挑战与治理问题为投资活动带来风险;透明度与治理,贷款协议透明度存疑及劳动法执行不力问题依然存在。对此,他们提出的建议主要有:外交上,为了避免对于中国的过度依赖,尼日利亚应该通过深化与多方力量的合作,实行平衡外交政策。经济上,尼日利亚可以借助中国对尼日利亚资源与市场的需求,将尼日利亚的资源与市场优势转化为自身发展机遇。未来,尼日利亚通过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合作可加速尼日利亚的工业化进程。通过与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以人工智能赋能基础设施建设,可为尼日利亚经济增长开辟新路径;通过与中国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可释放尼日利亚在能源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与中国在技术转让与产业本土化方面的合作,强化尼日利亚技术的本土能力,助力可持续发展。总之,他们认为尼日利亚可以凭借其战略区域优势,成为一带一路在西非地区的枢纽节点。


论坛在伊巴丹大学组委会主席A.S.阿博洛伦德博士与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陈彪博士的致谢中闭幕。双方表示,将继续加强学术交流与联合研究,共同推动中非知识共同体建设,为构建更加公正、包容的全球发展秩序贡献智慧。


第二届伊巴丹论坛参会嘉宾合影。图片来源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


伊巴丹论坛作为中非学术合作的重要平台,有效促进了双方学者在“全球南方”知识网络构建中的对话与协作。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表示,将继续携手非洲伙伴,深化研究、促进理解、推动行动,为命运与共时代的中非关系发展提供持续智力支持。


编辑: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