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新闻

我校教师利用育人微平台拓宽课堂维度

作者:徐俊晖 吴峥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6-12-02

  微信,已成为人们交际中必不可少的软件,朋友圈,已是秀恩爱、晒自拍、晒幸福的交流汇。但在浙师人的朋友圈里,一些教师、辅导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用微信发布学术推文、分享科研成果、记录生活故事……

  近年来,我校“微信+”模式下创新越来越多,“微信+沟通”“微信+共享”让教学不只在课堂,让沟通不只在书信,让学术研究更贴近生活,让大学不在单调。

  微信+哲学=让面包变得更加好吃

  “也许我们能像个老友那样,聊聊哲学。”法政学院教授方环非自去年12月创办这个微信公众号,搭建起一个“浙师人”的哲学交流平台。

  当你关注“丽泽哲学苑”时,你就会看到,“哲学是一种让面包变得更加好吃的东西。”方环非提到,如果一位理工科学生只是运用他的理科思维,将整体拆开,将性质证明,虽然技术层面尽善,但理念和人的情怀缺乏,这个时候就需要哲学了。

  公众号设置了“哲学人物”“哲学故事”“哲学问题”“哲学论文”等板块,让读者了解并学习哲学。“哲学是一种让面包变得更加好吃的东西,”方环非说,“任何东西都离不开哲学,学点哲学,会让自己阅历更丰富,思考更全面。”

  自公众号创办以来,每则推文,13级政教专业的陈思宇都会看。他说:“丽泽哲学苑里有风趣幽默的哲学视频,也有着眼生活的热点话题,同时又跟踪学术发展前沿。它让我认识到哲学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正因为这个公众号,陈思宇喜欢上了哲学,如今正准备考取哲学专业研究生。“它的视角拓宽了我的视野,它的情怀铸就了我的情结,它的魅力激发了我的动力。”

  “丽泽哲学苑”公众号还应用于课堂。在《哲学与人生素养》课上,针对哲学和死亡两个话题,方环非让学生打开公众号进行课外拓展性学习,以加深对哲学的理解。“我还将针对哲学的不同分支、受众进行模块化推文。”方环非表示,后续还将增设哲学类课程。目前,“丽泽哲学苑”的关注量在1200人左右,并吸引着国内著名高校北大、清华、南大、浙大、复旦、上海交大等校外研究哲学的老师、专家关注。有的微信推文会帮助他们完善哲学论证,拓展研究视阈,发现新的哲学问题。上海交大陈嘉明教授评论,“‘丽泽哲学苑’的哲学推文很专业,论题丰富、严肃、专业但不失幽默、通俗。”

微信+辅导员=温暖的“叨叨”

  “楼姐的叨叨”的关注量不足700,每篇推文的阅读量却常常超过关注量,有时甚至是关注量的几倍。人文学院辅导员楼莹璐通过这个公众号传递一种别样的教育。

  今年6月,她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她萌发了创办公众号的想法。

  根据学生的需求,依靠榜样力量给学生很大的帮助和引导。之前,一位低年级学生想报考华师大但又很迷茫,于是找到楼老师征求建议。随后,楼莹璐便在平台上发了有关毕业生林江泽在华师大的生活的推文,学生了解后坚定了考研的决心,现在他正向林江泽“取经”。

  现在,招聘季大幕拉开,她便和往届毕业生约稿,发布关于就业的推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小王是外省的应届毕业生,他担心自己的简历太普通而找不到工作。针对学生这一心理,“楼姐的叨叨”推出博文“‘努力大神’徐凯:成功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告诉学生,大部分人的求职经历会比较坎坷,但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的结果。

  “挖掘背后的故事,用真实说话,让学生近距离与学长学姐交流,这比老师说教更有效果。” 楼莹璐说。此外,这个公众号还增进了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

  为了给学生更好的建议,她时常与其他辅导员交流探讨。“目前,我收集了一些在校生的想法,打算在榜样人物引导的基础上增添学生心理、读书体会、寝室故事等内容。”楼莹璐说。

  微信+非洲研究=内心坚守的事业

非洲研究院姜恒昆老师南非访学归来也办起一个微信公众号“明危两苏问题研究”,为不了解当地信息的中国工作者、留学者做些事。

  2013年运营初,他每天一个人从国外媒体上搜集最新资讯。“开始每天五条,慢慢固定为一日两条。”他的公众号一年365天推文,未曾间断。虽然研究领域较冷门,关注度却不低。驻南使馆成员、国际驻南维和部队……打开后台,还有不少国际政治领域研究者。

  “关注政治热点,做‘接地气’的民间服务号”是姜恒昆对公众号的定位。没有专门运营经费,他就从自己的资金中扣;信息不可靠,他就调动驻南华人确认。除了每日要闻,公众号还会不定期推送一些专题研究,如尼罗河水问题,苏丹的贝贾人等。其中,最特别的栏目是“维和纪事”,那是专门为远赴南苏丹维和的中国部队设置的,里面有记录维和部队在南苏丹的日常生活,有维和部队成员笔记的分享,还有一份维和军人兆斌写给未婚妻的信……“在南苏丹维和的生活比想象的还要艰苦许多,我与我的爱人有时会通过这个公众号进行联系。”极想念爱人的时候,兆斌就委托公众号的小编发几篇日记上去。他的日记的点击量很大,一夜的阅读量就可以突破2000。“微信回复的那几句留言,我和部队里的朋友都翻来覆去地看。”

  虽然不是权威媒体,却更独到、更精心。

  微信公众号长期关注苏丹与南苏丹的经济、政治、文化,每天发布两苏新闻和小组的研究成果,为专注非洲及涉非的组织和机构提供了解两苏的便捷渠道。到目前为止,公众号关注者人数超过3500人。维护公众号的小编也从姜恒昆身边的朋友开始,慢慢扩大到研究南苏丹的中国学者、中国驻南苏丹使馆工作人员,以及在南苏丹发展的企业,在中国求学的南苏丹留学生等。虽然微信后台运作队伍在不断壮大,但姜恒昆仍然坚持每则要闻的校对。“虽然我们不是权威机构,但我们的专业度不比权威机构差。”

  2015年,读者对公众号发布内容极大赞赏,每日积累下来的“文章打赏”达到500多元,研究小组们将它全部用于与苏丹和南苏丹相关的公益事业。







编辑:王小民